香书小说 > 穿越小说 > 朱元璋能看到我的梦境 > 346建文帝的改革
最新网址:www.xbiqugu.net
    朱元璋陷入沉思。

    朱棣还在沉默。

    倒是王布犁忍不住哈哈大笑,指着屏幕道:

    “卧槽,老四,你竟然这么猛?”

    朱棣正在害怕发抖当中。

    毕竟他年岁尚小,野心也没有多少。

    更不用说他爹还没死呢!

    现在听了王布犁的鼓励,才堪堪冷静下来,迟疑道:

    “是,是吗?”

    “新帝怎么也当了一年皇帝了,大明不说百万能打仗的兵,五十万人总归是有的吧。

    你八百人就敢起兵清君侧,这是要被新皇帝给逼死了,准备放手一搏,不愧是你啊!”

    朱棣被王布犁如此夸奖,嘿嘿笑了几声。

    他们早就说过,一旦被逼到绝境就算是明知是死,那也得豁出去带走一两个敌人,总之不能干亏本的买卖。

    认投?

    那是绝对不能认投的。

    王布犁夸耀的话,也是落到了朱元璋的耳中。

    主要是朱元璋知道朱棣还成功了。

    他自认为相比于儿子女婿二人是知道更多内幕的。

    这便让他心里稍微有些优越感。

    朱元璋对于朱棣的军事能力是有一定的了解的,只是不知道王布犁在这期间参与了什么角色。

    他总觉得王布犁不像是那种只会站在南京城内等着朱棣进城,告诉他去先拜陵寝的角色。

    朱元璋猜测当王布犁得知朱棣清君侧的消息后,就开始在暗中谋划怎么帮助他了。

    “朕是为了保持大明的长治久安以及同元朝残余势力做斗争,才选择分封制,要藩王们夹辅王室。

    咱在封王的时候就说过天下之大,必建藩屏,上卫国家,下安生民。

    今诸子既长,宜各封爵,份镇诸国,为久安长治之计。”

    王布犁并没有发表什么看法,朱元璋这么做是有着内心极其坚定的想法的。

    对于朱允炆的担忧,朱元璋轻微摇头。

    此子目前看来还是缺乏一定的胸襟,也缺乏信心。

    这位皇太子的伴读黄子澄非常有把握的答复他:

    “诸王护卫兵,才足自守,倘若有变,临以六师,其谁能支?”

    而且还把汉景帝平定七国之乱的事迹拿出来佐证,来证明地方上的藩王是不足为虑的。

    “不得不说,这个黄子澄的分析能力是有的。”

    王布犁当着老朱的面给夸奖了一句。

    毕竟没了黄子澄这个凤雏,谁给建文帝出主意削藩呐?

    “嗯。”

    朱元璋也是这样想的。

    中央朝廷有如此多的精兵良将,纵然是边关藩王造反,能成功的几率又有多少呢?

    更何况朱元璋对老四分封的士卒其实一点都不多。

    雁门之南,太原其都会也,表里山河,建立晋国。

    兼殽陇之险,周秦都圻之地,牧坰之野,直走金城,以西安为中心,建立秦国。

    秦晋二王的护卫兵可达到万人往上,比朱棣三千人要强硬很多。

    所以朱元璋很纳闷,为啥老四成功了!

    老二老三都没成功,难不成他们也早亡了?

    朱允炆二十一岁登基,朱元璋觉得岁数够了。

    至少要比后面继位的好几个皇帝岁数都大,他能够独立处理朝政,用不着什么权臣。

    许多主意都能自己拿。

    年轻的建文皇帝书生气十足而又温文尔雅,他继承了他父亲的温和和好思考的脾性。

    他腼腆,且又毫无国政经验。

    且不说和他的前皇祖考相比,甚至比起他的雄才大略的叔父们,他也没有那种自信心和坚强的性格,甚至也没有那种能力。

    朱元璋叹了口气。

    看样子自己因为长子暴病而亡,再培养一個继承人也没有多少心气了。

    所以这个孩子是可以安全继承皇位的保证,但没有当皇帝的本事。

    这位年轻皇帝的温顺性格和儒家教育,使得他真正关心他祖父的高压行政措施对平民百姓的影响,因此他衷心向往的是实行理想的仁政。

    “完蛋。”

    朱元璋才把他大儿子朱标的这种错误认知给摆正过来。

    现在他孙子也是被这帮儒家所言的给带歪了,完全没有意识到他们的险恶用心。

    许多儒士自己个都不相信能办到那种仁政,却认为只要皇帝这么办,天下就会按照儒家设想的那样延续下去。

    当皇帝是要驯服这帮读书人为自己所用,而不是自己被他们驯服,成为他们的工具。

    朱元璋认为朱允炆一定是把自己的话给当做耳旁风,认为那些读书人说的话才是真言。

    王布犁听着朱元璋长叹一口气,也明白他对于那些儒家子弟的失望。

    这帮读书人嘴上说着忠君的话,干的却不是忠君的事。

    当然了,王布犁认为朱元璋想要底下人百分百都忠诚于简直是痴人说梦。

    朱元璋发现朱允炆这个好孙子,完全是被那些儒家的夸讲给迷惑住了。

    他们说这位皇帝又是孝子,又是仁君,称之为遵循儒士劝告和缓和明太祖苛烈行政的一位完美无缺的人物。

    他娘的。

    朱元璋愤愤的拍了下扶手,这帮狗日的读书人果然是想要借助建文帝的手,来反对咱制定下来的政策。

    王布犁余光瞥了朱元璋一眼,果然如此。

    朱元璋对于任用读书人当官后的所作所为很不满意,这也是导致了在他临死前搞了南北榜案件,用来打压遍布朝堂的南人,结果等他一死,新帝周遭全都是读书人。

    齐泰、黄子澄二人皆是朱元璋担任过很多官职,而且黄子澄是会元,又考中了探花。

    同样齐泰也是解元,特别精于礼和兵法。

    他在洪武帝弥留之际受顾命,以护卫皇太孙和嗣君,被新皇帝任命为兵部尚书,参与国政。

    方孝孺这个人早在四十来岁的初年就已经是声名卓著的学者,以文章家和政治思想家闻名,未中过举。

    年轻的时候是读书种子,年纪大了是儒家的代表,顺理成章就被建文帝给聘任了。

    这三位儒家学者以各种不同方式影响皇帝。

    黄子澄和齐泰变成了皇帝的心腹,用儒家的修齐治平理论教育他。

    他们负责研究一些新政策并付诸实施,目的在改组大明的行政和加强皇帝的权威。

    方孝孺是《周礼》专家,他发觉他所见到的是皇帝专制统治的缺点,因此他建议皇帝应该根据古代经典所提出的理想和形式来实行仁政。

    不得不说这三人都是充满着理想的,奈何他们都是书呆子,缺乏实践意识和从事公共事务的经验,也没有领导才能。

    他们对于问题的分析往往限于纸上谈兵,不切实际。

    朱元璋看到这里的时候,嘴已经撇的很难看了。

    想不到朕老了的时候,竟然是把辅佐新皇的人选定为这几个人。

    难不成王布犁他推辞了?

    就算朱标死亡,新皇登基,朱元璋觉得辅政之人必有王布犁,这小子没有被朕重用?

    还是他在今后的岁月当中,也看到了大明的未来,一心想要扶持朱棣上位?

    毕竟前面他都能看到马皇后身亡的一丁点消息,朱元璋觉得自己的推测是有一定的正确的。

    再加上这小子如今内神损耗,兴许是干不了太多的活。

    朱棣却是摇摇头:“妹夫,三个书生又没打过仗,就能站在那么多武将头上指挥,怕是不行啊。”

    王布犁清楚朱棣是不明白淮西文官集团被干掉只不过是胡惟庸案的开始,一直延续数年,直到后面干掉蓝玉等人。

    大明还剩下多少能打的战将了?

    “嗯,他们连赵括都不如。”王布犁接了句话茬。

    建文帝即位以后,他对这几位儒家师傅言听计从,发起了一些政治上和制度上的改革,其意图是大大背离了太祖高皇帝所做的安排。

    洪武十三年太祖因裁撤中书省而使中央一些行政机关被取消,它们在现在已部分地有所恢复。

    制度被修改,以加强文官的行政功能和减轻政府的专制作风。

    “娘的,他们怎么敢的!”

    朱元璋这下子算是绷不住了,狠狠的拔了他的逆鳞。

    他好不容易掀起大案,就是为了加强皇帝的集权统治。

    结果这大孙子上位,还要恢复旧制。

    过阵子他是不是要搞新大明!

    跟大宋一个样,天子与士大夫共治天下啊?

    为了贯彻这些改革,建文帝把黄子澄、齐泰和方孝孺都提升为行政负责官员。

    裁掉中书省以后,明太祖曾经决定,国家一切事务都必须由他一人作为行政首脑来裁决。

    因此,翰林学士们和六部尚书只有建议权和在政府中执行命令之权。

    当新皇帝召集这三位士大夫来“参国政”时,这种局面就结束了。

    他们是实际地在管理政府。

    这样做就极大离开了大明第一位皇帝所定下的制度。

    因为建文帝的顾问们现在被置于在六部之上施政的地位。

    他们现在又制定政策,又执行政策,极像从前某些王朝中的丞相的所作所为。

    他们仅仅缺少丞相的头衔。

    没有这个头衔只是形式上尊重明太祖的《祖训录》,因为《祖训录》是严格禁止任命丞相的。

    朱元璋回过味来了,原来根子在这里,后面的皇帝有模有样的学到了。

    “父皇,他们不尊祖制啊,公然违背先皇定下的政策!”

    朱棣也忍不住吐槽了一句,为他自己将来起兵往回找借口。

    “哎,话不能这么说,一朝天子一朝臣,老皇帝一死,新皇帝就会有自己的执政理念,难不成老皇帝还能从陵寝里蹦出来制止不成?”

    王布犁看似给解释了一遭,实则是火上浇油。

    朱元璋的脸色十分难看,幸亏周遭比较昏暗。

    朱棣见王布犁说话如此大但,也是点头,并没有再多说什么。

    说实在的,他现在很想知道自己率领八百人反推中央朝廷,死的有多么壮烈!

    亦或者能够成功?

    朱棣内心开始盘算着朝中的老将以及年轻一代的将领们,到了那个岁数还能不能活着,活着的年轻将领自己能不能打过?

    其中沐英以及蓝玉这两个人作为对手,朱棣觉得还是认为有些为难的他。

    “建文帝听了方孝孺的话把六部尚书从二品提到了一品,又在尚书和侍郎之间加了一个侍中之职。

    这种制度上的改变把六部尚书提到了与都司同级的地位。

    自从废除丞相之后都司(类似现代军区)比任何文官的品级都高。

    因此,在他有意识地把官府牢牢控制在文官手中时,六部尚书的地位和权威提高了。”

    “果然是奔着大宋的模式去了。”

    朱元璋指着巨幕说道:“先把文官的地位提高,然后在借机打压武将的位置,好好好,朕倒是清楚他们是怎么输的了。”

    “输了?”

    “我竟然赢了!”

    听到这个消息,朱棣整个人头皮发麻。

    他知道自己老爹不是第一次进入仙境,以前跟他大哥不定进入了多少次。

    原来自己靖难成功当了天子了?

    朱棣可不觉得自己依靠八百人兵谏成功后,还会假惺惺的找个人当傀儡皇帝。

    咱都这么厉害了,凭什么不能自己当皇帝?

    况且我也是太祖的儿子!

    王布犁也适时的在脸上表现出惊讶之色,忍不住开口道:“可以老四,没成想你还有当皇帝的命呢!”

    “我,我也没想到啊!”

    朱棣忍不住开始傻乐。

    他如今的阅历跟以后的阅历还是有着不小的差距。

    “这说明朱允炆这个新皇帝,干的实在是不咋地,拥有那么多的人马竟然被你八百人都给打败了,不得不说暴露出来的绝不止是这一点打压武人的缘故。”

    “不错。”

    朱元璋也适时的开口,他虽然想要让大明皇帝继位按照自己设想走下去。

    但对于这么一个继任者,上来就要掀翻他这个老皇帝定下的祖制,被那些读书人牵着鼻子走,着实是让老朱十分生气。

    完全成了儒家的傀儡,一丁点自己思考的能力都没有。

    朕难不成年老之后,真的老眼昏花了,竟然没有识人之名?

    朱元璋此时都开始自我怀疑了,毕竟当初他只是知道结果,以前看到的也多是后世子孙的所作所为。

    对于被他一手选拔扶上位的皇帝行径是一无所知。

    朱允炆的操作完全是不顾及他这个祖父的想法,用完就扔在一旁,还要踩上几脚,着实是搞得朱元璋破防了。

    从来只有朕利用他人,岂能被他人所利用?

    即使那个亲孙子也不行!

    要是这个亲孙子有本事,朱元璋就算心有不甘也能咽下这口气,没成想他是没本事还上来就自己搞改革。

    这不是成了那些读书人的傀儡,又是什么?

    若是没有老四这个靖难,长此以往下去,大明是不是也被搞成了弱宋,外敌入侵全都玩蛋。

    “不仅如此,在方孝孺仿古的操作下,户部和刑部所属司从十二个削减为四个。”

    按照朱元璋的构想户部人多,能够快速核算各自数据,现在削减人员那更是不容易让皇帝掌握下面的真实数据。

    至于刑部更不用说,必然是要废除朕重典治国的想法,给那些贪官污吏放开一条口子。

    “同时,国子监和翰林院的各项职责和人员编制大为提高和扩大。

    重点放在儒家教育上和翰林学士在政府中的顾问作用的加强上。

    在詹事府也设立了新职位,使翰林学士在教育和训练太子及诸年幼王子方面能发挥更大的作用。

    对六部及其下属司的组织所作的各种改动中,对官员和皇帝侍从的头衔所作的变动,以及对南京各官署的名称所作的改革,都是本诸古代的《周礼》行事的。”

    “好啊,真是一套连一套啊!”

    朱元璋忍不住拍手,对儿子女婿点评道:

    “这是想要世代让咱大明的皇帝成为儒家的傀儡,要从小培养,而且还在朝廷当中加大这批读书人的人数,不出几年就能占据朝堂各种位置,从此以后,大明就是读书人的天下啦。”

    王布犁能听出朱元璋话里的冷意。

    “陛下,这些变化不单是象征性地恢复古代的模式,大概是使权力归到皇帝信任的顾问的名下。

    意在加强文官之治,以削弱朝廷内将军们和皇子们的权势,总之就是文官当家作主。

    如此一来,科举的题目被他们所把控,考上进士都是他们的学生。

    大家利益勾连,如何能不结党营私?”

    内阁。

    朱元璋脑子里早就冒出来这个词了。

    他对于内阁有着深刻的认知,就如同没有丞相之名的丞相。

    “不错,他们在国事中起着特殊的作用,简直就是皇帝的化身。”

    朱元璋对于这件事是极为恼火的,朕尸骨未寒你就搞这种复古的执政之策是吧?

    还认为这三个人都是为你好?

    简直是愚蠢至极!

    王布犁喝了口冰阔落后:“陛下,它们的政策都偏离了洪武时代的既定安排。

    第一个措施是新皇帝改进了陛下所实行的严厉的法律制度,这就给大明官场孕养贪官污吏提高了极好的温床。

    如今严苛的律法还有那么多人伸手,一旦律法败坏,到时候百姓受苦,官员享富,贪官污吏增多。

    他们把属于大明的钱粮和人口都往自己家搬走,那大明岂能不会走下坡路?”

    “嗯。”

    朱元璋一直都秉承着严苛的律法,否则他也不会屡次更新大明律,又制定大诰,使之成为全国的法律准则。

    “父皇,那我举兵恢复祖制,丝毫没问题呀。”朱棣在一旁小声的嘀咕道。

亲,点击进去,给个好评呗,分数越高更新越快,据说给香书小说打满分的最后都找到了漂亮的老婆哦!
手机站全新改版升级地址:http://wap.xbiqugu.net,数据和书签与电脑站同步,无广告清新阅读!